2022/03/19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
凯瑟琳·格雷厄姆自传,后浪出版,但翻译糟糕生硬,处处显露出机翻的痕迹,简直可以直接倒推出英文原文的句子结构。英文书名只是很简单的Personal History,华尔街邮报集团的女掌门人自传。作者出身豪门,其父其夫轮流执掌华尔街邮报,手握美国首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家中往来无白丁,历任美国总统和政府要员都是其座上宾,曾被评为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女人之一。集思录推荐,但最终吸引我翻开这本将近60万字的厚书的,大约还是对美国上流精英生活的好奇之心吧。
读完之后,在窥探名流隐私方面,可以说是比较失望了。虽然作者与诸如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里根等一众美国总统以及其他许多我不甚了解的政府高管私交甚笃,也从私人视角写了她对他们的评价,但也并没有很多惊人的爆料。倒是前半本书中,也就是她本人执掌邮报之前的富二代千金和贵妇生涯期间,作者详尽描述了他们家庭的生活和事业,真的是非常令人艳羡啊。她爹是美联储主席和世界银行首任行长,有钱有权。除了华盛顿和纽约的屋顶豪宅,还有乡村农场,农场里有湖有船队,尤其眼馋的是她家自带的网球场,看来网球早年确实挺贵族运动的,和高尔夫一样是上流人士热衷的运动。
然而在这个时期,作者笔下的自己其实是软弱自卑的。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在美国女权运动之前,社会环境本身就是性别歧视大行其道,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庸,加上长期无意识中被丈夫菲尔奚落,导致作者对自己毫无自信,虽然短期工作过一段时间,但大多数时候还是安心当成功男人背后的花瓶。菲尔作为从岳父手里继承了邮报的「上门女婿」,虽然事业成功、备受尊敬,但内心其实也一直纠结自卑,最终躁郁症爆发,一连串出轨、私奔、自杀的drama后,留下了茫然无助的凯瑟琳及其四个子女。
为捍卫家族事业,凯瑟琳不得不强打精神回归邮报,开始了凤凰涅槃的人生下半场。对内,她依然要与自己天性中对男性的服从和优柔寡断斗争;对外,她要在男权当道的世界捍卫自己和邮报,反被误解为难以相处、不近人情的女魔头。虽然在外人看来,合并了先驱报之后的邮报已经是垄断了华盛顿晨报市场的成功企业,但从「资本家」的视角看却是危如累卵——竞争者紧追不舍,内部又千疮百孔。在我看来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在这个时期,五角大楼文件案、水门事件、印刷工人大罢工,每一事件对邮报都是生死攸关之战,可谓惊心动魄。最终能扛过这些大风大浪存活下来,既有作者和邮报内外许多人士的努力,也不得不说作者和邮报确实是被幸运女神眷顾的。
媒体在美国的地位和在中国不可同日而语,因为新闻自由是言论自由的关键象征,得到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在监督政府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邮报作为华盛顿影响力首屈一指的报纸,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微妙的——关系不能太紧张,否则会像尼克松政府一样不给你采访和报道的权利,但关系也不能太亲近到影响新闻的客观中立性。格雷厄姆家族历代结交政经界,不断从中斡旋,对邮报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书中对数次选战以及麦卡锡主义等政治事件的内幕描写来看,美国社会的政治立场真的是冲突激烈,针尖麦芒。这点和中国大一统的政治舆论环境截然相反,也难怪双方互相无法理解,人家觉得你被洗脑,你觉得人家被撕裂。
读了这本书,我对于媒体的运作也多了一点了解:决定媒体内容的人是总编辑,而除了编辑之外还有经营、广告、发行方面的负责人,最终对发行人(也就是报纸的大老板)负责。而邮报公司除了《华盛顿邮报》本身之外,还拥有《新闻周刊》等其他报刊和一些地方电视台,所以在公司层面还有总裁、董事长等职位。编辑和记者追求报道权、新闻自由这些专业价值,但其他岗位会有不同的利益导向,互相之间可能存在剧烈的冲突,公司要健康发展必须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包括摆平各种外部关系,对领导者的能力是极大的挑战。
在书的末尾,作者顺利培养起了格雷厄姆下一代继承人,也选中了合适的职业经理人,家族企业得以传承。经过这一系列的历练和年龄的增长,她变得自信、勇敢、从容了。凯瑟琳是被命运垂青的幸运者,她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书中的叙述口吻始终是谦逊平和的,即使对落井下石、出言不逊的「政敌」,她也尽量使用克制的文字,这点还是让人颇有好感的。书中也谈到了她和沃伦巴菲特的友谊和八卦等,读完还是对美国社会增加了很多见识和了解的。但是,上层名流的生活再精彩,也实在距离太遥远啦,只能艳羡,无法效仿。看过便罢了,并不是我会一读再读的激励型传记(而且翻译真的太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