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5

Getting More

中文名(很俗气地)叫《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谈判课》,老板布置的阅读任务。谈判书读过好几本,谈判课视频也看过好几个,这本书的内容还是有点新意的。但可能是由课程内容转化的缘故,书里的例子实在太多太杂了,谈判策略有12条,谈判准备清单有20项——这么零散的内容很难让人抓住重点,也很难真正消化吸收为自己的体系。话虽如此,如果时间允许,每次谈判都能像作者建议的那样作充分的准备,那谈判的效果应该也会是很不错的。

作者的12条谈判策略:

  1. 目标至上
  2. 重视对手
  3. 进行情感投资
  4. 谈判形势千差万别
  5. 循序渐进
  6. 交换评价不相同的东西
  7. 摸清对方的谈判准则
  8. 开诚布公,积极推动谈判,避免操纵谈判
  9. 保持顺畅沟通,指出显而易见的问题,向己方设定的方向引导对方
  10. 找出问题症结并转变为机会
  11. 接受双方的差异
  12. 充分准备

相比起其他谈判策略聚焦于谈判本身,本书的一大特点是聚焦于谈判对手,给予“人”更高的权重。作者认为,谈判中的“人”是最关键的,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决定谈判的结果,因此前述的好几条策略其实都旨在增进与谈判对手之间的人际关系,从情感上引导对方帮助你实现自己的目的。比如说第2条重视对手,承认对方的权力(即使很小)和地位(即使不高),对方得到了尊重,可能就会愿意利用手上的职权帮助你。书里提到各种售后服务接线员、服务员、办事员的例子,而我则想到了小区保安……作者还提到利用“同仇敌忾”的小技巧拉近与对方的关系,吐槽共同的对象果然是全世界通行的社交技巧。吐槽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天气、交通、信号、官僚主义、老板、没时间、冷冰冰的电子邮件……

第5、6、7条是我认为本书最具特色的谈判策略。循序渐进原则指双方分歧较大时,不要一味坚持自己的要求,而要把自己的目标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分段实现,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这里的拆分就很有讲究了,既要指向自己的目标,又要让对方每一步都无法拒绝,还不能让对方感到被请君入瓮,还是需要很多实践技巧的,

而第6点则是建立在第11点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对于谈判双方之间的差异,我们不需要反感或消除,而应当拥抱差异、利用差异。因为存在差异,双方对于不同事物的价值会有不同的评价,而这种”汝之砒霜,彼之蜜糖”正是我们可以用于交换从而达成交易的东西。甚至于谈判的范围可以不局限于交易本身,而是尽可能扩展至交易以外的领域。换句话说,给谈判对手交易以外的好处,从而换取交易以内的利益或实现自己的目的。这点和之前提到的”重视对手“其实也是相辅相成的,正是因为认可了个人因素在谈判中所起的作用,所以在交易时针对个人予以突破。典型的例子就是给对方送点举手之劳的人情,极端的例子就是贿赂了。

第7点则很适合用于强硬的谈判对手,搞清对方的准则——可以是对方公开宣传的形象、文化、口号等,然后”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迫使对方遵守自己提出的准则。又或者反过来,可以搞清对方有没有在自己的规则之外给出过例外,然后要求对方也给自己同等的例外待遇。

作者推崇坦诚透明的谈判,认为开诚公布能增进双方的信任感,消除不必要的误解,让谈判进程更高效。很多谈判理论会利用双方之间的信息差,或者不对等的谈判地位来取得谈判中的优势,甚至达到赢者通吃的效果。但本书作者认为这样“仗势欺人”的谈判会破坏双方之间的长久关系,可能日后会反噬自己。谈判的目的是实现自己的目标,赢得更多,但不是赢得一切,不留给对方任何利益空间。

在这个问题上,我之前上过的一个谈判课程有更完整的阐述:交易可以分为长期关系和一次性关系。对于前者,比如企业上下游之间的交易,我们要维护好长期关系,着重长期利益,不能因小失大;而对于后者,就像旅游景点小摊上的讨价还价,我们可以竭尽所能取得更多好处,反正也没有下次了。

就像开头提到的,作者提供了海量案例剖析这些策略和技巧,但作者也表示,一个谈判中不可能用到所有这些技巧,也不是每次这些技巧都能成功。但如果我们能勤加实践,日拱一卒,那不知不觉间也可以通过有效的谈判积累更多,赢得更多。

Posted by leelily

双子女,博爱,犀利,rp好,琴棋书画俱不全,文科生中的理科生,理科生中的文科生 有经常性失眠倾向的小睡神,乔帮主时代的苹果教徒,阿婆粉,木拓粉,以周游世界为人生使命 是律师又不是律师,常年求包养……特征:好养活

View more posts from this author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