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31

《园丁与木匠》

有知有行孟岩推荐。

这本书让我感觉很复杂,读的时候中间数次想要放弃,最后是咬牙坚持读完的。可能有一定翻译质量的原因——经常读到一句话,每个字都很简单,但连起来读了好几遍也愣是没看懂是什么意思。自以为阅读理解水平还是挺高的,只能怪翻译了。但翻译问题并不是我没有在这本书中体会到太多阅读乐趣的全部原因,更让我费解的是作者看似引经据典写了很多很有道理的话,但我始终摸不透这本书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从标题来看,作者似乎提出了一个很明确的观点:孩子是花园里的花,有各种形态、颜色、香气,而不是木厂里的器具,出厂都是一模一样的,因此父母要做园丁,让花儿绽放出自己独有的美丽,而不要做木匠,精心打磨出来的却是一模一样没有个性的工具人。

我评判一本书价值的三段论来分析:因材施教的观点可以说是毫无新意了,新鲜一点的倒是作者论证的逻辑。作者认为人类的一大基因优势就是后代具有多样性,换句话说,就是基因在随机生成的各种可能性里全面下注,最后总能有几个潜力股能脱颖而出,带领人类实现进步。但这个基因选择的判断能得到多少科学依据支持?我对此深表怀疑,也就是作者的一个非常独到的推演吧。

书中花了很多篇幅讲述当今的学校制度是如何与人类儿童的天然学习方式背道而驰的,比如儿童是通过在混乱中探索而学习的,通过学徒式的观察模仿而学习的,但当今的教育体系恰恰是木匠式的,以考试选拔制度输出统一规格的人才。最后我勉强得出的结论是,作者是想通过这本书对当代普鲁士式的学校教育体系进行隐晦的批判,至少我觉得挺隐晦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作者对这个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呢?有是有,但遗憾的仍然是——并没有太多新意。无外乎就是些爱与包容啊,给予孩子安全自由的探索空间啊,让孩子在课堂之外多接触真实的社会啊之类的。这些东西,如果是第一次看到可能会挺振聋发聩的,不过这些年这么多育儿书读下来,实在也已经耳熟能详了。

总之,这本书我只会给三颗星,以后是不会再想读了。这篇读后感我也是写得极为吃力,因为实在很难从书中找到一条清晰的脉络。当然,这个评价非常主观,仅供参考罢了。

Posted by leelily

双子女,博爱,犀利,rp好,琴棋书画俱不全,文科生中的理科生,理科生中的文科生 有经常性失眠倾向的小睡神,乔帮主时代的苹果教徒,阿婆粉,木拓粉,以周游世界为人生使命 是律师又不是律师,常年求包养……特征:好养活

View more posts from this author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