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0
《认知天性》
前几天写Wonder的时候提了一下《认知天性》,说是我今年读的书里面最想要推荐给朋友圈所有成人的——尤其是鸡娃的家长们。简单的概括这本书,就是一本科学自鸡指南,当然也适用于鸡娃,鸡娃也要讲科学嘛。
科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短期记忆向长期记忆转化的过程,所以这本书的英文原名其实叫Make It Stick,主要内容是讲记忆方法的。我们一般理解的记忆是「死记硬背」,这种记忆是很容易遗忘的。真正记得牢固、记得深刻的长期记忆肯定是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的,所以广义的记忆就差不多和认知可以画上等号了。
书里引用了很多不同的研究,来证明不同学习方法的有效性。大脑工作的一个大原则是:越是努力付出过的,越是记得扎实。比如书里反复提到的间隔学习法,就是利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隔一段时间复习一次,让大脑对知识产生轻度遗忘,然后再通过努力回忆、搜索、建立新的连接线索,有助于进一步强化知识,长期效果要远优于临时抱佛脚的强记。还有自测法,和费曼学习法也有一些相同之处,主要原理是学习不能靠反复读书——读了很多遍,越读越流利,会让人产生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错觉,但复述、讲解、自测(尤其是主观题测试)等主动学习方式更高难度,大脑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可能无法短期见效,但长期效果有显著优势。
这里提一下「元认知」这个概念。这段时间「元」也是很火了,「元认知」指对是否知道的认知。重复阅读法之所以无效,就是因为缺乏元认知,只在自己知道的内容上打转,没有触及自己没有掌握的未知领域。而主动输出的方式则很容易发现自己认知中的漏洞。基于这个概念的另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多样化学习——如果说间隔式学习是在时间维度上反复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那多样化学习就是在空间维度上反复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书里举了一个棒球击球训练的例子。一组进行有规律的击球练习,另一组则是无规律的,在训练阶段有规律组的成绩显然好很多,但实战中却是无规律的占优,原因就是无规律组隐含了一项针对来球进行判断的训练,在灵活运用击球技巧方面更有优势。还有一个类似的穿插式学习,我自己举个例子就是每节网球课上练习15分钟底线多球,15分钟网前,15分钟发球,15分钟比赛,效果比四节课整节分别练习底线、网前、发球、比赛要好。原理也是穿插式的练习中,看似每个练习都不能特别深入熟练,但是可以帮助大脑分析、对比、联系、判断,有助于更灵活的运用。其实这是特别重要的一项能力,我们小镇做题家(误)都有经验:考试的时候看到一道题,如果能判断出考点是什么,这道题就已经做对一大半了。反过来说,这项能力的欠缺可以充分解释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会看书全都懂,做题全靠蒙……
由此可见很多常见的学习方法其实都是错误、低效的。比如抄学霸笔记这件事,其实学霸是通过做笔记这件事成为学霸的,因为整理笔记就是结合了间隔复习、主动输出、建立思维模型等的高阶学习方式,抄学霸笔记看似走了捷径,其实错过的是最重要的思考过程,市面上诸如《学霸笔记》之类的参考书也是无用的。还有樊登那些读书会之类分享做好的思维导图,也是一点帮助都没有的,真正有意义的其实就是费劲画导图的过程。
其实这些原理对我也不算新鲜,在之前读过的一些认知类学习类书籍(比如《有效学习》、《如何高效学习》等)里多少已有了解。那我是怎么应用的呢?比如在这里写博客就是一项主动输出,今年读过的书,但凡是有一星半点儿价值的,我就算没有写一篇完整的读后感,也会在日记或微信读书里记录自己的想法和反馈,或者画个思维导图啥的。最近给Eddie强化单词拼写,用Anki这个app就是间隔式复习法,而且还要给他灌输同样的观点:遗忘不可怕,遗忘后再努力复习就是最牢固的记忆方法。在他背不出的时候我也不会急着纠正或提醒他,而是让他努力自己推测出正确的拼写。有些碰到瓶颈就是记不住的拼写,就用其他方式强化:写下来,或者在书里或其他地方找到这个单词,有多重角度的接触后记忆会深刻很多。学校里学的东西他会主动出题给我做,听过读过的书,尤其是现在每晚看的新闻,我都让他复述给我听,既练习了口语,又锻炼了大脑。如果同学有不懂的题,我也一直鼓励他去帮助同学,因为能够清晰简洁地解释和教授才是最高难度的学习,我们工作中做培训也是同理。
其实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越来越佩服我们的老祖宗,很多道理其实老祖宗都已经告诉我们了。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就是要主动思考,不能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但坚实的基础知识记忆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价值的创新思考必须在基础知识的碰撞中才能产生。比如「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说的就是间隔式复习,主动反思。其实道理也不复杂,小学生就学了,但真正能领悟可能还需要时间和经验,以及最重要的,主动学习的那颗心。
书是好书,强烈推荐。但吐槽一下中文版翻译,能不能稍微多走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