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9
品格的力量 | How Children Succeed
一本读着读着就读到了“老熟人”的书,先是积极心理学的Martin Seligman,然后是Grit的Angela Duckworth,接着又是Growth Mindset的Carol Dweck……这本书就是把他们的研究成果串起来,结论其实也很简单:成功与否不看智商,而是看情商,而且情商是可以改变的。
标题里的“品格”二字,容易让人理解为“道德品质”,这点书中也有解释。其实这里说的更多是“素质品格”,我自己理解为偏向于情商的那些品质,比如坚毅(Grit)、自律、乐观、责任感等等。书里引用了大量研究和教育改革的实例,结论无不是这些品质才是通往长期成功的钥匙。有的案例中将其称为领导力,还提到了一点resourcefulness,书里翻译为“智谋”,但译者自己肯定也觉得不够准确,所以还标注了英文原文。我的理解是懂得利用资源、寻求帮助,能把这点加入“成功菜谱”的人必定是有远见卓识又鞭辟入里,确实是鲜有人提及的视角。
其实本书的主旨是为美国困难儿童的教育困境寻求一个出路。过往并非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但教育改革普遍不成功,作者的结论是力使错了方向。贫困儿童和青少年普遍存在“品格”问题——再次强调这里不是指他们普遍道德败坏,而是由于童年缺乏关爱、生存环境恶劣而导致压力过大,这种贫困带来的压力(而非贫困本身)才是导致其学业和生活全方面失败的原因。因此要解决这些孩子的问题,一个方式就是在其童年期干预家庭抚养,教会这些贫困家庭的妈妈(很多都是年轻怀孕的单身妈妈)如何照顾孩子,另一个方式就是在这些孩子的成长期给予干预,在学校教育中弥补童年缺失的部分。
那对于普通家庭,要如何回答英文书名里的问题呢:How to help our children succeed? 书里其实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首先在童年期,要父母(划重点)亲自(划重点)给予足够的关爱,让孩子储备充足的安全感——单就这一点,又有多少人做到了?中国的老话“三岁看到老”,现在看来确实有一定道理,但又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个道理。通常理解中,似乎是三岁就能看出孩子的性格、智商,并且这些因素在三岁后不再会发生改变,对其终身产生影响。但从科学的角度看来,三岁前是否在抚养中获得了足够的安全感,从而能够乐观、自信、勇敢地过接下来的人生,才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未来能否成功的水晶球。
第二点是在跨过幼年期后,要让孩子逐渐学会迎接挑战,学会面对失败,并且在失败中汲取经验。作者抨击了美国精英阶层教育出的“优秀的绵羊”——非作者原话,只是吐槽哈耶普毕业生都无脑去投行或咨询公司,缺乏自己真正的人生方向,其本质原因在于成长过程中过于平顺,缺乏失败的经验和面对挑战的勇气。我一直觉得这也是我最大的问题,在规划好的人生路径上可以非常努力,但始终无法突破自己的舒适圈,一定程度上也是浪费了自己的才能……当然和那些哈耶普一样,我们的人生也不至于失败,只是以我们所拥有的资源,本应可以做到更好的。
书中举了一个国象教练的案例。这位教练并非和蔼可亲、体贴入微的爱心老师,而是一位严格的教练,带出了全国最好的中学国象团队,而且队员组成大多是来自贫困家庭、学习堪忧的黑人少年。这些孩子本无多少天赋,但教练独特的教学方法——严格细致的复盘——把他们打造成了优秀的棋手。其实竞技界无不如此,人的本性当然是厌恶失败的,Eddie就不愿意观看自己失败的比赛视频。但克服心理障碍,和比自己更强的高手竞技,并反思、细究自己每一可以改进之处,这才是高手和普通菜鸡之间拉开差距的秘诀。这也是我如今非常重视运动,并推崇合理引入竞争的主要原因。运动天然提供了安全的挫折教育场景,适当的竞技目标可以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其学会应对挑战、直面失败。也许现在他失败了会难受、会抗拒,但通过这种克服人性弱点的练习,培养其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持从逆境中独自站起来的坚强,对其长远发展应该是非常有利的。
另一段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一位迷途知返的黑人少女进入大学后,如何在大学第一年缩小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来自中产或富裕家庭的同学在进入大学第一年后很少继续努力学习,而是将时间花在社交上(也就是花天酒地吧),而这正是后进学生拉近差距的大好机会。但要如何抵御校园内的种种诱惑和同伴压力?答案也是上述提到的这些品格,而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她想要取得成功的信念,这是让她有勇气有毅力在校园里逆流向上的真正的内驱力。其实国内的大学校园又何尝不是如此?我自己身边就有同学大学第一年就因为打游戏或抑郁症辍学,让之前十多年的寒窗苦读付诸东流。究其原因,读大学只是一条社会、家庭帮他(也可以说是帮我们)画好的按部就班的路线,我们根本没有想过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又为何来读大学,只是被推动着在这条路线上前行而已。我算是比较幸运的,能够这么半推半就地竟然进了哈耶普,但时至今日其实还是迷茫的。这条路虽然肯定不是最差的,但肯定也不是最好的,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突破这条老路,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方向和社会价值,所以我一直说的不在乎他读不读大学、读什么大学,都是真心的。尤其是国外的大学,招生非常开放,读大学的机会一直有,但也只有这么一两次,所以最关键的还是先想清楚了自己到底为什么要去读书,否则去了也是翘课、社交、打游戏而已。
扯远了,回到这本书。对于读过很多教育类书籍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也许并没有太多新鲜的观点,关于实操的部分也有点意犹未尽之感。即使如此,在被各种嘈杂的鸡血噪音裹挟中时不时地读一读这类书籍,就像在随波逐流的海洋上突然看到了明亮的灯塔被拉回正确的航道上一样,仍有警觉惊醒之感。这大约就是这类书对我的意义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