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3
Inner Game of Tennis | 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
有知有行推荐,一本美国网球教练写的书。其实是很老的书了,初版于70年代,但仍在不断再版,而且作者的领域已经拓展到了网球以外,成为了现在很流行的企业“教练”。介绍中提到通过内在力量提升运动和赛场表现,并进入输赢都开心的境界,这深深吸引了我,毕竟我们现在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网球家庭了。考虑到将来还可能给Eddie读,我还专门买了一本英文原版——薄薄的一本小册子也要五六十块钱,英文正版书是真的贵啊。
书前半部分的主旨在说人内在有两个自我:Self 1和Self 2,类似意识和本能的区分吧。人类本能的学习方式是怎样的呢?看看小孩子是怎么学走路学说话的吧。本能就是模仿,在不断的模仿练习中精进,就是这么简单。模仿的初期一定是有很多问题的,但大人不会给孩子定性的评价,比如”他不擅长说话/走路“或者”他口腔/四肢控制能力差”等等,而是演示正确的做法,鼓励孩子继续模仿。在一次次练习中,身体不同部位的肌肉找到了正确的发力感觉,不断重复,直至掌握这项技能。然后,再去攻克下一项。
但长大之后的学习又是怎样的呢?比如一般的网球课,学完基本动作之后开始击球。每个击球后教练都会给一些评价或者建议:多蹲一点、脚步快一点、随挥要完整、击球点太靠后……然后在下一个击球时,注意力就会集中在刚才教练提示的要点上,结果别的地方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结果教练又说:“不要想太多,不要僵硬,要放松身体。”天哪,不想太多的话怎么纠正刚才错误的动作呢?放松身体不是打回原形?就这样周而复始,脑子里始终是一团乱麻,身体顾此失彼。最后自己总结到:“我这个人协调性比较差。”
读了这本书,我对“放松”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放松并不是脑子空空如也,而是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块肢体甚至肌肉上,从而导致用力过猛带来的僵硬。注意力应该集中在球上,脑海中呈现的应该是自己想要的动作或者击球结果,是和空挥时一样舒展的的动作整体,是和球星一样从容优雅的击球和精准的落点。你其实是在告诉自己的身体,你想要“ta”作出什么样的成果,身体的本能(抑或是神经系统)会告诉每一块肌肉应该做什么。所谓concentrated relax,也许一开始做得并不完美,就像小孩子学大人走路会摔跤一样,但身体自己会调整、会学习,逐渐趋向理想的状态。
我读完这段之后还自己尝试了一下,你别说,效果还真不错,有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好像身体在自动打球,也就是网球界说的”in the zone”的状态。但水平有限,这种状态能保持的时间并不太长。Eddie打比赛的时候,有时也会进入这种忘我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但身体又很放松,挺神奇的。
其实让思绪在动作中乱飘还不是最差的,更糟糕的是Self 1对自己的评价,会让你注意力完全分散,无法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这点在比赛中尤为明显,很多球员打不了逆风球,就是在接连失误时会产生自我怀疑,即使仅仅是对当天状态的怀疑,也会影响之后的表现,形成负循环。
虽然比不上体操等高难度运动,但网球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不是一项可以轻易上手的运动。尤其是自己也开始学了才发现,真的不是从旁观者视角看上去那么轻松的。因此我现在对Eddie的评头论足少了很多,更多的是探讨、询问他自己的感受,尤其是复盘比赛视频时对自己和对手的观察。之前的比赛中,他每击出一个球,无论好坏,都会习惯性地转过头来看我,似乎在等待我对他的评价。我会努力抑制住点头或者摇头的本能,因为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评价都会分散他的注意力,让他沉浸在上一个球的影响中。随着比赛经验的增加,他在场上的独立性越来越强,能够看到他会自己思考和调整,看我越来越少了。我在赛前需要叮嘱他的也只是“注意盯球和脚步”,因为脚步是他的弱项。在真正的比赛中,他的经验和球技都有肉眼可见的进步,这也是让我非常欣喜的成果。
说到比赛,书中也有很大篇幅讲述如何调整比赛的心态。其实也有点cliche,比赛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满足自己打败对手的ego,而是为了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为了超越自我。抱着这种心态上场,会把对手看作帮助自己激发潜能的助力,而非敌人,也不会盼望着对手双误送分,而是希望对手也发挥出最佳水平,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挑战。只要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就是赢得了自己的inner game,也就是无论输赢都开心的秘密所在。
作者用语很平实,只要了解一般网球用语就并不难读。读完大部分内容我给了五颗星,但最后作者把主题升华了,鸡汤化了,这种”倾听自我的声音“或者“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或者”不因外在定义自我“的论述实在太熟悉了。倒不是说有什么不对,但我觉得拔高到普适的程度没有必要,而且很容易沦为躺平颓废的借口。于是我扣掉了半颗星,总体还是挺值得推荐的,尤其是对球童家长或网球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