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9
球童家长的一点感慨
刚过去的国庆假期里又带Eddie参加了一次网球比赛,确切地说其实是一个俱乐部举办的两个比赛,上午红球下午橙球。本来是只报名了红球的,毕竟橙球正儿八经的也只上了两个月不到的课,但是他在课上和教练对打已经比较稳定,和爸爸对打时已经能时不时打出致胜好球,所以我们最后决定也尝试一下橙球比赛。
一天双赛还是挺考验体力的,从早上9点开始打第一场红球小组赛,一直到晚上6点半橙球第二轮被淘汰出局。虽然中午有几小时吃饭休息,但看得出他的体力和精神都备受挑战。最后的战绩是双双以小组第二身份出线,红球赢了第一轮淘汰赛进入16强后,遭遇最后的冠军选手被草割。而橙球在第一轮淘汰赛就输了,止步32强。其实橙球在小组赛就遭遇了最后的冠军选手被草割,好在赢了另一位对手才避免了一轮游的命运。
经常出去参赛是小运动员成长的必经之路。除了强身健体之外,精神的磨炼也是体育运动起到的重要教育作用。学会胜不骄败不馁,对成人都非常困难,何况孩子。但一旦从训练和比赛的经验中习得这种精神,就可以迁移适用于各行各业。其实中产阶级家长们很少真的期望孩子走职业运动员的道路——这条路道阻且长,风险极高,一将功成万骨枯,对天赋有极高的要求。大多数家庭只是希望运动能帮助孩子在未来更好地生活,除了强健的体魄和多巴胺带来的快乐之外,有一个健康的爱好、一些兴趣相投的朋友和坚韧的精神,这样的人无论在什么世道都不会过得太差。
仅仅从提高运动技能的角度,参赛也能帮助小运动员更准确地给自己定位,正视自己的薄弱环节并有方向性的刻意练习。其实每次在俱乐部上课或者自己家里练球,都觉得Eddie在同年龄段已经打得很好了,但出去一比赛,就立马开了眼界,看到强中更有强中手,好多小小年纪的球员已经球风极其凌厉,隐隐透露出未来职业球员的风范。和他们一交手,Eddie立刻暴露出不足,而且不像被爸爸打爆时会撒泼耍赖,被同龄人打爆他反倒都能坦然接受自己和他们的差距,回来练习也更积极进取。虽然有时嘴上不承认,但让他训练自己的弱项他还是很主动认真的。这点上,真爱和非真爱就有显著不同了——之前学国际象棋时对弈输了,他很快就放弃了,也想不起来练习;但网球输了,他似乎就能愈挫愈勇,丝毫不会受到打击。加上只要认真参加了比赛,无论输赢,我们都会奖励甜品(第一次正式比赛就是这么忽悠他入坑的),他还会很期待继续参加下一次比赛呢。
前阵回顾他从去年开始参加网球比赛的照片和视频记录,感慨孩子的进步真的很大很快。去年8月参加杨浦商场里种子新星的比赛时,他发球还要落地,步伐基本没有,整个人懵懵的就上场了。也是运气爆棚,靠着发球能稳定发在区内竟然还小组出线了。去年10月参加了种子新星的海绵球比赛,对手实在太小太弱,就忽略不计了。然后是今年5月在旗忠参加的青网杯,这是他第一次参加较为正式的公开赛,也是我们第一次见识外面的小球员都可以达到什么水平。虽然小组赛一胜一负没有出线,但这个经历弥足珍贵,彻底点燃了他对网球的热情。五月底从种子新星毕业后转战现在的俱乐部。6月又打了一次青网杯,一胜两负又没有出线,但这次和球速超快的亚军选手在小组赛交过了手,又多见了一点世面。7月底参加星光杯的红球赛,终于可以小组出线一回了,喜获第9名——所有没进前八的16强都给发了张第9名的奖状😂
8月开始打橙球,9月再参加乐狐杯的红球比赛时终于打进了八强。业余网球圈其实也是内卷的存在,好多孩子平时练着绿球甚至黄球,参赛时降级参加橙球甚至红球的比赛碾压对手,Eddie这次也是靠着降级总算取得了突破。成人网球圈也是如此,从小走专业路线的看看打职业没啥希望,就转业余碾压真业余选手,3.0、3.5的去降级碾压2.5级别的比赛,据说有些地方的球霸甚至霸占了从2.0到5.0所有级别的冠军,真是为了点虚名脸皮都不要了。不过小孩子还是不一样,因为用球和场地大小都不一样,参加不同级别的比赛能锻炼到稳定和控制,更能锻炼心理,所以那些少体校或者走青训路线的孩子很多都是从红球到绿球所有级别的比赛都报名的。
暑假里除了夏令营和隔离的日子,Eddie几乎天天都打球,球技也随之突飞猛进。小孩子就是这样,因为起点低,距离天花板还很远,所以时间花在哪里,效果就出在哪里。这几个月几场比赛下来,上海滩上那些经常参加比赛、打球打得好的小孩子,我们基本也都认识个七七八八的了,连人家是哪个俱乐部训练的都快摸清楚了。毕竟和足球篮球比起来,打网球的门槛还是比较高,而且大多数学网球的孩子也只是学一项运动技能而已(可能还为了鸡眼),真正会参加比赛的圈子很小,兜兜转转的也就是这么些人。但即使仅限在上海的这个小圈子里,即使热情高涨进步飞快,Eddie和那些一流小选手之间的差距也是遥不可及,更不用说全国的顶流了。深圳、湖北、四川等地,虽然群众基础和硬件普及程度未必有魔都好,但专业队强人辈出,还有脱产走竞技体育方向的青训球员,没法比,真的没法比。
和之前的认知不同,业余网球其实算不上贵族运动,虽然要花点上课和场地的费用,但如果没有太高追求,普通中产阶级也完全负担得起。但职业球员的培养就完全不同了,除非走体制内路线,否则在青少年阶段要出成绩,必须花费大量教练和比赛费用,B站前职业球员和圈内大佬给出的数字是一千万!就这投入,和产出的高度不确定性,职业球员的路是没法考虑了,最多也就往网球特长生的方向努力努力吧。但即使什么功利的追求都没有,仅仅是最开始提到的那些好处,甚至单单一个有助于远离网瘾的好处,都已经算值得了吧,何况现在还可以加上全家一起打网球的快乐呢!
不知未来路在何方,但至少路在脚下。享受运动的乐趣,一起加油吧,小球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