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6
《卡片笔记写作法》
卡片笔记法的创造者是德国人尼克拉斯·卢曼,也许这个名字不算如雷贯耳,但卢曼笔记法在小圈子内还是有一定知名度的。由于卢曼本人只是创造并使用了这套方法,产生了大量学术成就,但并没有就其写书,所以真正将其方法发扬光大的书是由他人写的,也就是本书作者,同为德国人的申克·阿伦斯。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除了在有知有行读到过的推荐文之外,不确定我有没有读过其他有关卢曼笔记法的书。又或是因为书中引用了大量我已经很熟悉的理论用来论证卢曼笔记法的科学性,比如学习金字塔的理论、费曼学习技巧、高效学习理论、芒格的格栅理论等等。所以这本书并非只是介绍卢曼笔记法的有关“知其然”的书,其主要篇幅更是在“知其所以然”,可谓是一本学术学习小百科。但书中也加入了冥想等相关度极低的内容,虽说是为了说明大脑工作原理,但未免有点overreaching,显得有点“凑字数”。
原理部分不是卢曼的原创,就不再赘述了,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卢曼笔记法的工作流程。这里划一个重点:方法和流程才是利用了上述种种理论的卢曼卡片盒的精髓,而卡片笔记本身只是思考过程的外化载体和催化剂。一言以蔽之,卢曼笔记法的精华就是三步骤:
- 用自己的语言写卡片笔记——要点是自己的语言,经过主动思考,仅仅在书上划重点是没有什么用的
- 把所有笔记放在一起——所以在书籍空白处写笔记而不把这些笔记集合在一起也是没有什么用的
- 在笔记之间建立联系——所以仅仅把笔记集合在一起而不建立知识网络还是没有什么用的
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今年我的重点个人项目之一——打造个人知识体系——就是应用了这套方法。
卢曼的卡片笔记分为四种:
- 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记录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想法、灵感等,转化为永久笔记后就可以抛弃了。
- 文献笔记(literature notes):记录来自于他人的信息、知识、想法、成果等,重点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记录引用来源。
- 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记录自己经过一定思考后的想法,编码后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 项目笔记(project notes):为特定项目制作的笔记,项目结束后就可以抛弃或者存档了。
原始的卢曼笔记法是用纸质卡片的,所以会根据卡片之间的关联排序,将相关的卡片放在一起。还可以围绕特定主题展开的“卡片集群”新建一个笔记(类似主题目录),作为该主题的切入点。为了在卡片之间进一步建立更广泛(但可能较弱)的联系,卡片盒最后一个要素是索引,为卡片设置关键词。如果是现代的笔记软件,使用标签、搜索、链接等功能就可以很轻松地完成这些步骤了。
然而,这本书名是“写作法”,而非“笔记法”,所以其目的并不仅仅停留在建立一个笔记系统,而是如何从中发展出具有创新性的学术成果。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套方法适用于学术研究和写作,是自下而上的写作法:即在广泛阅读和笔记积累中涌现想法并发现主题,再以主题相关笔记为基础拾遗补缺,进而发展成为完整的研究论文。这套写作法在阅读阶段没有明确目标,需要大量前期积累,研究成果是在积累的过程中以自己的兴趣为导向逐渐浮现出来的。
写过论文的都知道选题是多么痛苦,文章是多么难憋,硬憋出来的论文质量又是多么低劣。而使用卢曼笔记法,每一条笔记都是一定意义上的“迷你论文”,是思考过程的外化,在记录的过程中就已经充分反刍,已经进行了对比、分析,已经刻意反思过反面意见和盲点。而笔记之间的摩擦碰撞孕育了新观点的火花,逐渐发展成为论文的主题。在进入正式写作前,论文的主体可能已经通过一条条笔记大致写好了,只需要一些简单的整合补充即可。而我们日常写文章,常常是自上而下的流程,即一开始就目标明确地确定写作的主题,再围绕主题收集素材,进而开始写作。两种类型的写作是完全不同的思路,前者可能总体上更费时费力,甚至花费时间精力在一些不相关的问题上,但因为功夫在平时,是通过一个个分散的小任务完成的,所以反而感觉更轻松,而且在达到一定规模效应后会越来越轻松,产出效率高效果好,甚至可以同时开展多个平行的项目。
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专家不需要工作计划。真正优秀作品的诞生总是行云流水般顺畅的,看似天赋,看似直觉,看似毫不费力,其实只是费力的积累到达一定境界后的产物。在今年写了这么多笔记和文章的过程中我也渐渐体会到了这一点,无他,但手熟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