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30

工具还是武器 | Tools and Weapons

这本书是很久以前猛哥和管趴看过分享的,很惭愧我这么晚才读。原版是2019年出版的,探讨了很多立法监管最前沿的问题:数据、隐私、人工智能,甚至中美关系。还好我读得还不算太晚,甚至由于中国相对的立法追随,这些问题目前仍处风口浪尖,结合近来一系列监管事件,读来还是新鲜热乎,很贴合现实。

作者是微软President兼CLO——本来CLO作为一个特别美国的C-suite title已经很奇怪了,总裁兼任而且还不是General Counsel就更加奇怪了。结果就是这本书的视角其实并不纯粹是从一个公司法务甚至律师的角度出发的,更多是着眼于公共政策、政府关系和监管游说等更大的格局。具体的法律事务他倒是常常一笔带过甚至只配出现在注释里——大概相比起书里的宏伟议题和政治斗争,这些细节不太受读者欢迎吧哈哈。

这些议题虽然原本也挺熟悉了,但从本书中也加深了理解,得到了很多启发。比如说隐私保护的法律GDPR为什么最先诞生于欧洲又如此严格,是有深刻的历史政治文化因素在的,和欧洲经历的纳粹、秘密警察等历史创伤密不可分。还有数据保护,作者将其类比于当年的铁路,从单纯的经济利益逐渐演变成为类基础设施(中国已将数据正式定义为生产要素),受到强监管反垄断是必然趋势,因此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拥抱监管。

在一个新兴前沿、尚无监管的行业,如果能先发制人确保建立有利于行业发展的监管制度,相对于毫无监管,因为保护了消费者,建立了消费者信心,长远来看能把蛋糕做大,对整个市场和其中的每个玩家而言都是多赢的。然而提出问题容易,甚至构想一些解决方案也不难,但要从无到有的真正解决问题可能才是人与人之间拉开差距的地方吧。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有一个感受:也就是美国律师能(在公司里)有如此之高的地位,因为也就在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下,律师在一定意义上能通过法官造法,从而通过法律工具或者说法律武器主动给公司带来一定的商业价值,而不仅仅是防范风险的被动价值。但还有一个随之而来的关键问题是:这样的价值可以被量化吗?书里并没有给予解答。

在美国和欧洲公司都待过之后,就会明显感受到法律部在不同文化的公司中所承担的职能是有显著差异的:欧洲公司的法律部只管纯粹的法律问题,而美国公司的法律部常常是涵盖了合规、公共关系等职能,触角延伸得更广泛。这只是差异,当然无法说孰优孰劣,但无疑美国公司的法律部更具价值和影响力。

而作者Brad Smith作为微软总裁,更是管天管地,不仅管微软经营的内外部问题,还要管员工在居住社区遭受的种族问题(从而参与西雅图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还要拉拢竞争对手和美国总统一起解决整个行业所面对的问题。真的,操碎了心。还有功夫写书讨论这些严肃问题,还能写得这么有意思,真是不服不行啊!

Posted by leelily

双子女,博爱,犀利,rp好,琴棋书画俱不全,文科生中的理科生,理科生中的文科生 有经常性失眠倾向的小睡神,乔帮主时代的苹果教徒,阿婆粉,木拓粉,以周游世界为人生使命 是律师又不是律师,常年求包养……特征:好养活

View more posts from this author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