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6
The Effective Executive |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这本书在书店显眼处陈列很久了,我原本是对管理学并不太感兴趣的,毕竟我也算不上什么管理者。但作者彼得德鲁克据说是现代管理学的奠基人,又在多处看到推荐,想着很久没有读英文书了,就借了一本中英双语版准备精读一番。
本来想得很美:先读英文,读不懂的地方读中文帮助理解消化。但这本书的翻译实在是太糟糕了,很多地方都是硬翻瞎翻,不仅没有起到帮助理解的作用,甚至多处和原文意思南辕北辙。好好一本经典,如果只看中文版,很可能读得不知所云,译者和机械工业出版社都应该为如此糟糕的翻译质量负责。
说回书本身。想要在薄薄一本小书(双语版都不到300页)里说清楚管理者成效问题,必然只能点到为止,所以就其探讨的问题而言,内容可谓极其简洁概要。虽然也有一些举例说明,但可能是我水平不够,读完总是有种似懂非懂的感觉,而没有茅塞顿开、大彻大悟那种通透感。
作者先对作为目标读者的“管理者”下了一个定义——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高管或中层,而是一切需要做出价值判断的知识工作者,尤指判断哪些是需要完成的“正确”的工作。而“卓有成效”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效率(effective, not efficient),而是指取得工作成就。作者在后文也反复提到,能真正取得工作成果才是管理者对组织最大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其实也是管理者嘛,哈哈哈。
接着作者阐述了管理者要取得成效所面临的挑战:时间不够用、工作无重点、过于组织内卷等。结论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学习如何提高工作成效。然后就是全书的重点内容——如何提高工作成效,分为五个部分:
- 时间管理
- 着眼贡献
- 发挥长处
- 要事优先
- 有效决策
时间管理
作者讨论了时间是多么稀缺的资源、管理者为了应付工作更是需要大量时间,从而引出时间管理三步法:首先是记录当前的时间利用情况;然后是分析记录,找出被浪费的时间;最后是把可以利用的时间集中起来,用来攻克重要的工作。很明显,这是比较“机械”的有关工具论的一个章节。
着眼贡献
这个章节的要义是只要功劳,不要苦劳。管理者要明确自己在什么方面可以出成果做贡献,而且(对法务尤其需要敲重点)产生的成果要能够为他人、组织有效利用。团队管理者还要更进一步,让整个团队都能产生贡献。这个章节比较抽象,因为不同职位、不同层级需要做出的贡献可能截然不同,作者无法穷举,只是指明了观念。具体该往哪个方向走,就需要每个人自己去寻找答案了。
发挥长处
作者在这章强调全才就是庸才(说的就是我本人?)管理者不要总想着找一个没有短板的员工,而要寻找有突出优势的人才,给ta合适匹配的工作,让ta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并容忍其无关紧要的缺点。
这章里比较有意思的是向上管理的一个小节。作者很接地气地写到:老板要是因为能力不行被调走了,下面的员工一般不会受到提拔,而是会从外面空降一个新老板;但要是老板因为能力出众被提拔了,那下面的员工很可能跟着鸡犬升天。所以员工也要多多发挥老板的长处,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
老板,请加油啊!
要事优先
这章和时间管理一章一脉相承,作者认为极少人能同时出色完成多项任务,所以更普适的做法应当是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真正重要的工作上去,而且要经常回顾,勇敢地大刀阔斧砍掉过时无用的项目,以免浪费资源。那什么是真正重要的工作呢?作者给出的指导原则是:面向未来的重要性高于过去,抓住机遇的重要性高于解决问题,自主选择的重要性高于随波逐流,勇敢突破的重要性高于循规蹈矩。
好的,道理我都懂了。所以,到底哪个工作比较重要?自己慢慢琢磨吧。
有效决策
决策是个特别需要智慧的话题,单单就这个话题写一本书就毫不为过,作者也觉得这个问题是专属于管理者的核心问题,所以慷慨地用了……两!章!来讨论。
有效决策的流程这一节,我觉得相当受用:首先要确定要解决的是普遍性问题还是一次性问题,前者才需要决策,如果是后者就要考虑会不会是由更深层的普遍性问题引起的;第二是要确定决策必须遵循的限制性条件(boundary conditions),也就是给决策划定范围、底线;第三是首先考虑正确的答案,而非直接考虑妥协的选项(这点我还是挺需要自我反省的,因为害怕冲突所以有时候过于软弱,直接自我阉割了……);第四是决策中应该包含具体的行动步骤,这样才能把“意向”变成真正的决策;最后是将决策付诸行动后要经常获取真实的反馈,从而判断决策的有效性。
最后一章又讲了点七七八八的内容:决策要考虑各方意见,尤其是反对意见;要考虑是不是一定要有所行动,有时候可能躺平不动反而更好;一旦决定行动了就要坚定彻底等等。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来我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复旦第二志愿是工商管理来着。那时候对于管理学的是什么一无所知,至今仍然一知半解。国内高中毕业、除了会刷题以外对现实世界一窍不通的小屁孩,读什么管理学本科呢?MBA需要有一定工作经验才能读,还是很有道理的设置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