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1
虎刺怕(无畏)| Chutzpah

书店里借的一本有关以色列文化的书,中文名叫《无畏:为什么以色列能成为创新强国》,英文名叫Chutzpah。这是一个希伯来语词汇,书中音译为虎刺怕,和其他很多希伯来语词汇一样有多层含义:一是形容无礼、冒犯、自以为是的负面含义;二则是形容不畏政治正确而大胆、直接、勇于挑战的正面含义。
书中的明线是介绍以色列人成长过程中学习到的文化特质,及其如何应用于创业场景,进而推动以色列这个新兴国家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创新强国。而这些含义丰富的希伯来语词汇则是构成了以色列文化特质的一条暗线,进一步揭示了以色列文化的与众不同。作者甚至在文末专门用一个附录来列举她喜爱的这些希伯来语词汇。
比如虎刺怕这个词所富有的含义,无论在我熟悉的中国和美国可能都是不太被主流文化所认同的,但是犹太人的历史和以色列独特的地缘政治,却是孕育这种虎刺怕精神的土壤。以色列的教育也是鼓励和推崇这种独立自主、冒险挑战、无惧权威、放手一搏的精神,而这恰恰是创业、企业家最需要具备的品质。
对以色列这个神秘而纷乱的国度,我一直很感兴趣。想想可能是因为读LLM那一年错过了和同学们一起去以色列的机会,一直耿耿于怀?犹太民族经历了几千年受难史,犹太教却坚信自己是天选之子,而犹太人内部也存在各种群体:在纽约常见的拖家带口的极端正统教、激进犹太复国主义者、夹缝中求生存的军事力量、世界最前沿科技企业家……这些矛盾和混合是如何在犹太文化中共存的?这些疑惑在读完本书后似乎找到了一部分答案。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因为是新兴国家又面临着很多生存上的挑战,以色列的年轻人相较于其他大多数现代国家的年轻人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例如全民兵役(书中提到一小部分的军民一体的文化也很独特)。但也因此,他们更早地就开始得到锻炼,青春期就要承担mentor(希伯来语中称为Madrich马德里赫)责任——和西方童子军形同神异的是,以色列基本是由青少年独立负责项目,因此以色列的年轻人成熟得比其他地区的同龄人更快、更早,有更多的尝试和犯错机会。为了培养年轻人,以色列人也鼓励年轻人多做多错,鼓励质疑、宽容错误的文化,为以色列的持续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而年轻人的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又进一步反哺了以色列的创新文化。
想想同龄的中国孩子,就说我自己吧,中学大学只顾学习,虽然也不是什么坏事,但对于真实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真的一无所知。可以写在简历上的那些社会实践,都是小打小闹、做做样子,根本无法和真实的社会工作接轨。美国孩子呢,虽然可能高级私立中学的孩子会更关心社会问题、时事政治,但很多也只是纸上谈兵,精英家庭的孩子小时候靠社区成人的善意卖卖柠檬水,长大些之后其实也很少真的get hands dirty。反倒是古代的孩子,寿命短,出道早,成熟得也更早些,很多英雄人物年纪轻轻就已经扬名立万了。
读这本书时经常想起之前在微信读书读过一本上海犹太母亲手记《特别狠心特别爱》——名字虽然有点土,但内容其实很有启发性,和这本书中提到的犹太文化确实有很多共通之处,只是更偏重于在教育中的应用。特别是培养独立精神(也是精神上的独立)、批判性思维和社会实践的方面,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文化优势。往大里说,如何像犹太人一样,在压迫中求生存、求发展,并保持乐观和幽默,也是一个民族想要崛起值得学习的东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