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5
当我们看国际/双语学校的时候我们在看些什么
最近是幼升小的择校季,虽然我们明年才加入这场大战,但我信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前一年开始陆续关心起来。如果在国内留的时间长,Eddie将在小学度过5年甚至更长时间,不管我是多么佛系的家长,为孩子选择一个合适的学校也是责任所在。
关于小学择校的问题我和其他很多家长一样仍在纠结,但这并不妨碍我开始看校的步伐。在各大论坛筛选评价,关注微信公众号,我也陆续预约了一些体制外学校开放日活动。最近我就去参加了一所位于西郊地区学费颇为贵族的偏体制外双语学校的开放日,有一些感触,也有一些思考。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具体学校名称就不明盘了。
这所学校刚成立不久,但所属比较知名的教育集团。从招生组织流程来看管理还是相当井然有序,学校手册、招生经理展示都比较专业,新建的校园由于学生尚未满员,看起来极其宽敞明亮,甚至宽敞到有点冷清的感觉,但随着学生人数的上升肯定会有所改变。最终让我决定放弃这所学校的其实是下面这几件小事。
1.招生经理说学校有两个营地给学生开展社会活动,一个是去瑞士爬阿尔卑斯山,另一个是去坦桑尼亚援贫,每个孩子募捐1000元。如果是磨炼意志品质,爬阿尔卑斯山和爬四姑娘山有什么区别?甚至和爬十里琅珰有什么区别?如果是社会服务,中国有这么多贫困地区为什么要花更多钱舍近求远?为什么还要学生分配募捐quota——最终还是让家长买单?
2. 校长带家长参观了一间放满了iMac的宽敞STEM实验室,告诉我们“一件有趣的事情”:这间教室虽然三年前才建成,但现在已经不太用了,因为科技学习的方式在这三年间已经改变了。Excuse me? 花这么多钱采购的iMac闲置不用太浪费了,一点也不有趣好吗?类似还有一期的操场又要推翻重建,建立之初难道没有规划过将来几年的利用吗?在读家长知道你们这么霍霍他们交的贵贵学费吗?
3. 问校长,现在家长很关心体制外路线学校要求不严格,学生学术基础不牢固,你们学校是直升制,那么如何评估学生的学术水平?校长回答说:科学研究证明双语学生的学术成就普遍优于非双语学生,不用担心,我们老师也会告诉家长学生表现如何的。呃……花这么多学费,感觉学习方面就是瞎来来的?
4. 学校的口号是Be Ambitious,大约是志在高远的意思吧。结果校长又举了个例子:有个高中插班生转进去的时候说要考Harvard Business,现在高三了,拿到了……某英村Business School的offer。我知道本科不能申请Harvard B也相信英村B school肯定是我孤陋寡闻才没听说过,但是选择这个学校的原因是这个学生比较quiet不适合high-performing的学校,说不定会drop out……那……说好的be ambitious呢?BTW学校太新了还没有毕业生,集团的战绩是前1/3可以进全球排名前100的大学。
就这些小事吧,让我觉得对这个学校和校长的定位无法苟同。在择校的过程中,相信我也会不断地自我反思:一心选择体制外学校的初心是什么?肯定不是为了高大上的校舍、豪华的海外夏令营、高工资的外教阵容,甚至不是为了和出国留学衔接。最根本的,是希望孩子能有机会把宝贵的时光花在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而无需浪费在体制的糟粕上。但如果花了贵得多的学费,既不能打下体制内小学的扎实基础,又不努力申请一流的大学,那读体制外学校又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