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7
圣诞节和礼物的一点奇怪想法
经常有一些育儿文章说要给孩子一点仪式感,可惜我和老公都是没有仪式感的人。我的父母还有长期一起生活的外婆也没有,说起来是老革命家庭,不搞这些虚的,小时候过年连压岁钱都没有(或者只有几块钱意思意思)。早些年夜饭就是一年最大的仪式了,后来小家庭连年夜饭都随便了。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之类西方节日一律不过,连生日都很简单,有没有生日礼物都无所谓。人生最大的仪式婚礼,不仅略过还如释重负,真心是没有仪式感的人生啊。
现在正当holiday season,纽约的圣诞氛围很浓郁,到处都是装饰得金灿灿的圣诞树,第五大道的高级商场摆出华丽的橱窗,时不时的也会有圣诞派对等活动。不过至今我也觉得仪式感并不是很重要,很多人不同意,说仪式感会让人感到幸福,热爱生活什么的。我觉得这些并不需要特别的节日才能感受,比如我有空做顿大餐,吃饱了好吃的,幸福感就爆棚,和那天是什么日子过什么节无关。不过这些都是很个人的价值观,各家有各家的过法,都没什么好指摘的。我理解喜欢仪式感的人,也希望爱过节的人能理解我们。
圣诞节少不了圣诞老人。我从来没有给艾迪讲过圣诞老人,因为不知道怎么讲。我小时候没怎么听过圣诞老人的故事,等知道的时候已经过了会相信圣诞老人的年龄了。我也从来没有说过圣诞老人会给表现好的小朋友送礼物。我们送给艾迪的礼物就是我们送的,圣诞老人无功不受禄。当然对艾迪来说,有新玩具他就开心了,其实并不在乎谁送的,我只是不想让他有为了收礼物才好好表现的心态。估计在艾迪眼里,不送礼物的圣诞老人就是个陌生的白胡子爷爷,所以之前岛上的圣诞树点灯活动,大晚上的冷风里排了很久的队和圣诞老人拍照,结果人家哭着死活不肯拍。
说到送礼物,又想起最近的一件事。那次经过一个卖小礼物纪念品的摊头,摆了几个地铁消防车公交车的模型玩具,尤其是其中一个可以开门放广播亮灯的地铁玩具,艾迪来来回回地把玩了很久。摊头的老阿姨笑着跟我说今天他是不肯空手回家的了。我解释说我没带钱包,然后跟艾迪说再玩一会儿该回家了,他说好。又过了一会儿我说差不多该回家啦,他就放下东西跟我走了。买玩具的事?提都没提。
回来我想想他表现那么好,决定回头去给他买一个回来。题外话,问他喜欢这个玩了很久的会响会亮的地铁,还是另一个不会响不会亮但是可以在木头轨道上跑的木制地铁,他竟然选了后者,深得我意啊哈哈。
说起来到现在为止,我好像还没有当着艾迪的面给他买过什么玩具。我们逛商店就和逛博物馆一样,不可以碰的就看看,可以碰的就玩一会儿,但是都不会带回家。家里的玩具多是我自己挑选的,少数是别人送的。我对买玩具有自己的原则和要求,但小孩子没有,他们一时兴起非要买的玩具,很可能并不存在长期把玩的价值,回头就被打入冷宫了;要不然就被热闹而无用的声光电玩具所吸引,从而减少了接触更具教育意义的玩具的时间和机会。
所以艾迪可能还不知道外面的玩具是可以买回家的……当然他也不是每次都这么配合,一岁多在上海的时候,也曾经为了想要公园小卖部里的劣质玩具躺地哭闹,当时边上其他小朋友的爷爷奶奶差点掏腰包帮艾迪买了,估计觉得这孩子碰到了抠门的后妈真可怜。然而我并不怕他当众哭闹,用哭闹索取玩具是我不能容忍的,决不能让哭闹成为孩子要挟我的手段。所以把他抱到没有人的地方,尽情哭个够吧,反正越是这样越是不可能买玩具了。
等他再长大了知道妈妈可以买玩具了怎么办呢?我应该还是不会随他喜好买(旅行途中可能会放宽一点)。让他回家把想要的玩具记在wishlist上,我们一起讨论这个玩具的价值,如果他一直念念不忘,可以在生日或者圣诞等日子买了作为礼物。希望借此可以让他分清「需要」和「想要」的区别(现在他想要的东西就说I need it,我会纠正他「你只是想要,并不是需要这个东西」):需要的东西马上就可以买,想要的东西要真心想要又有意义的才能买。另外,学会耐心等待、延迟满足也是学龄前教育的重要一环,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就验证了这点。
说起来这也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反省和重塑我自己的三观。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足够丰富,如何做到对孩子既不亏待也不放纵,找到穷养富养之间的平衡,可能是我们一生都要摸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