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2
Thoughts on Overprotection
今天带娃去参加一家早教试听课程,艾迪到了门口看到玩具就眼前一亮,脱了鞋就甩了我飞奔而去。上艺术课的时候玩颜料,老师让孩子们用松果蘸着颜料涂在白色黏土上,小人们当然不会老实用松果,纷纷上手去蘸。我只跟艾迪说不要往身上擦(然并卵),带娃的老人们就一直阻止,然后反复带娃去洗手……上完课顾问给我推销课程,艾迪又一个人跑出去玩了,还去攀登颇有些挑战的高阶。顾问正说着「全职妈妈带出来的孩子一般比较有安全感」,艾迪就从跨坐着的一个弹簧小狗上四仰八叉地摔了下来。看我站一旁没有作出任何表示,艾迪也一声没吭地爬起来继续去玩,顾问又说:「看来你是放养型的妈妈,一般老人看到孩子摔下来早就大呼小叫地扑上去了。」
这点我最近倒是深有体会,天朝的老人带娃大多过于谨小慎微。虽然也不是完全没有理由,但有时候真的过度保护了一点。艾迪随便在外面公园的石头上走走,就能听到路过的老人旁敲侧击:「你看那个弟弟在石头上玩多危险啊!」在这些老人眼里,孩子们爱玩的东西,不是危险就是脏。后果呢?孩子对自己的身体和活动能力缺乏掌控,探索冒险的精神被遏制,并且影响自信心的建立。因为真正的自信不是来自他人的夸奖,而是克服挑战和困难之后对自我能力的肯定。
艾迪本身并不是个胆子特别大的孩子,对于陌生环境一般会观察为先,碰到儿童乐园人多的时候他也会避让,等没人了才上去玩。对于这样的孩子我认为没有必要做过多的安全提示,把这些「危险!」的警告留到真正需要的时候吧。因此,如果他想玩一些略微超出能力范围的东西,我也放手让他自己尝试,并在旁暗中保护——是的,「暗中」。万一他从梯子上摔下来我会接住他,但并不会直接阻拦他爬上梯子。事实上,如果我不伸以援手或特别加以鼓励,他一般在稍作尝试(评估自己能力)后就会自己选择退回。更多的时候,他只是在一些(至少在我眼中)并无危险的地方玩耍而已。也正因为我对艾迪的限制很少,所以我严禁他触碰的真正危险的东西(比如小刀、电线等),他还是很听话的敬而远之。
至于摔倒之类的挫败,难道不是每个孩子必经的成长吗?在确认摔倒并不会造成太严重后果的前提下(比如早教中心的地毯上摔倒),只要艾迪没有疼到哭,我就选择无动于衷——既不会上前关切地询问,也不会鼓励他「不怕,要勇敢」,更不会指责他不小心。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件不足挂齿的小事而已,多余的反应只会让摔倒这件事无形中被放大。当然如果摔得厉害了,我还是关心安抚的啦!指责教育倒也不必说太多,摔疼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训。如果大不留都没有用,那说教肯定更没有用了。
其实我也有点理解那些老人(其实也包括一些家长),想用过度保护的方法避免孩子受到任何伤害,其实也是规避自己带娃的责任。因为禁止娃任何冒险的行为是保证安全最简单粗暴而又有效的做法,作为老人如此选择也无可厚非。只是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实在不是最合适的做法啊。
上周日水清路幼儿园那个活动,玉小姐在那个玩球的地方玩得挺开心的,结果人家老师跑过来说,她还不会站,这个是给会站的小孩玩的;然后人家两三岁的小孩过来玩她又说这里是给一二岁小孩玩的,大小孩过来太危险。难得我们在那个教室角落里发现那些乐器玉小姐很喜欢在那儿拍拍玩玩她又跑过来乐器不能玩容易伤到手。我也真是无语了,所以后来只能早点走了。。。。。。